一直很想去黃金博物館, 但辰辰爸爸老是用會塞車塘塞,


這次JESSICA & VIVI 說要去, 呵呵~~~~沒得說ㄌㄅ



一行人約好8:30到達台北火車站, 坐上9:00ㄉ自強號,


到瑞芳站只要半小時....省下開車塞車ㄉ時間


從瑞芳車站搭計程車到金瓜石, 公定價240元, 到九份則是180元



小小ㄉ山路, 辰辰有點暈囉~~




喂~~你們照相不要丟下我啦~~~~



先到遊客中心找簡介...



實在太熱ㄌ, 第一站想先到黃金博物館


沿街梯走先經過"金箔書籤DIYㄉ活動"
 





來到黃金博物館, 趕快摸摸全世界最大ㄉ黃金...





ㄟ....我也來摸摸看.



怎ㄇ怪怪ㄉ....



接著到三樓參加掏金體驗


三個老爸排排站, 顧好自己ㄉ寶貝, 這樣就對啦....



先把最上層的大石子挑掉....




一邊漂洗, 一邊甩出石頭



甩到剩下十元硬幣ㄉ量


剩下ㄉ就是金沙&銀沙&鐵礦



完成囉~~裝到小罐子


再請工作人員換乾淨ㄉ水



就變成一瓶亮晶晶ㄉ掏金DIY囉~~


辰辰出發前還問我"媽媽, 我們今天去掏金, 我要不要帶桶子去裝ㄚ~~"




掏完沙接近中午ㄌ,


到曠工餐廳享受古早味便當




吃完ㄌ可把便當盒帶回家



酒足飯飽ㄌ, 請兩位小朋友來段KUSO表演











接著來到本山五坑ㄉ隧道體驗


每人先發一ㄍ拋棄式內帽



再戴上工作帽



認真聽完工作簡介



就出發囉~~



隧道不長, 但每ㄍ點都有模擬假人&錄音介紹



來裝ㄍ擦汗&抽煙ㄉ樣子




最後出口要搜身喔~~




休息一下下, 才兩點多, 一行人又殺到九份


九份就一條街, 老是擠滿人,



真ㄉ不懂為何人們都喜歡擠去九份ㄌㄟ...


聽說黃金博物館ㄉ館長很年輕


想把金瓜石規劃成富有人文氣息ㄉ園區


但金瓜石ㄉ人潮始終不及九份ㄉ人潮


也許金瓜石應該規劃一條像九份一樣ㄉ老街


滿足人們喜歡逛街購物ㄉ慾望, 來吸引人潮喔~~



後記: 老妹提供一篇有關園區理念ㄉ文章:


很多人也許去過金瓜石的黃金博物園區,卻不知道它的背後有一支充滿創意、活力十足的生力軍,領軍的還是一個不到卅歲的女生…… 


     四年前,二十六歲的江明親,成為金瓜石「黃金博物園區」(俗稱黃金博物館)的館長;她率領一群年紀相仿的伙伴,駐地工作兩年又四個月,合力催生台灣第一座以「生活環境博物館」(eco-museum)概念保存工業遺址的公立博物館,開園一年內就接待了近百萬的遊客。


     如今在荷蘭攻讀文化資產博士的她,這陣子走訪了台東寶町、花蓮的豐田移民村、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、高雄橋頭糖廠、台南四草鹽田生態藝術村等地,密切追問始自金瓜石的懸念:「殖民時期的文化資產,如何轉化成在地認同的來源,為人們的生活創造價值?」接觸了那麼多默默為保存工作盡心盡力的人,她也重新體會了博物館人的價值。

     廿六歲成為黃金博物園的園長

     二○○三年,剛取得藝術史碩士的她,在前鶯歌博物館館長吳進風領導下,參與規劃台北縣立黃金博物園區的設立,並以企畫組組長的身份派駐現場,「那是我至今為止與人連結最緊密、最有意思、收穫也最豐富的工作。」

     站在最前線的江明親,一方面要協調風景管理處、台電公司、台糖公司、礦業局等多個事權單位,進行複雜的礦權、用地變更、招商事宜,同時要監督包含挖坑、景觀、補強、展示等總計六項工程的施作;有別於單棟、封閉式的傳統博物館,黃金博物園區共有五座舊建築再利用的衛星館(包括黃金博物館、環境館、太子賓館、煉金樓、生活美學體驗坊)及一座坑道,且將金瓜石的自然環境、聚落紋理及歷史記憶都納入保育目標。

     「對我而言最大的學習是『溝通』,我不是一個會說話的人,卻從早到晚跟人溝通,在第一時間化解歧見與誤會。我也要求工作伙伴隨時都能代表園區、傳達理念,所以我們有全員參與的例會,彼此扶持、成長。」

     來自不同研究領域的十多個年輕人,在園區接受完整的社會洗禮,也被當地風土浸透、滋養。博物園區的運作核心在於向人群與環境持續探索,於是,對老礦工、婦女、職員後裔的口述歷史計畫乃在日常生活中展開,「老人家聊得開心,轉身就從冰箱裡拿出還剩著中午飯菜的『台金公司』碗碟說:這個送你們拿去博物館展示!」

     為了繪製導覽地圖,工作伙伴帶著計步器在風雨中踏遍金瓜石、九份、水湳洞一帶的山頭;為了營造一條可體驗的坑道,特別聘請老礦工來施展技能……點點滴滴的心力,在短時間匯聚出園區的展示規模與能量。

     博物館人要有一種質感, 還要帶點傻勁和雞婆

     她猶記開園倒數兩個月「忙得發昏」,時常中午沒吃飯,晚上還邊抱小狗取暖邊開會,半夜爬上櫻花道點數待改善的工程,冷不防被軌道上的龜殼花嚇一跳。

     「山城裡多靈異傳說,像是館內電梯明明只往返兩層,播報器卻傳來『四樓到了』的聲音,又如開工不久接二連三發生工地意外,請來法師辦了好幾場法會才平息。這些我們都沒在怕,因為沒時間怕!」

     園區開幕一年後,由現任館長、同樣是六年級的王騰崇接棒,念生命科學、當過教師的他,捍衛地方風貌、傳遞文化薪火的心切不亞於原鄉人。

     今年,取名為「生活美學體驗工作坊」的四連棟日式房舍,整修二十一個月後,正式開放,期間有屋主後代李國嘉參與設計、九份鄉土館主人賴志賢慷慨出借文物,平日有社區媽媽親切導覽,凝聚為一處情感洋溢的空間。

     江明親認為:「博物館人要有一種質感,能夠敏銳地觸碰、感知美」,還要「帶點傻勁和雞婆」,堅持文化事業是百年大計,不得急切。她親炙而難忘的典型博物館人乃是引領她上路、卻在開館前罹癌辭世的吳進風前館長。

     「吳館長把我當作遺憾不能常陪伴的女兒,四年來,很少回家,因為事業的野心也是理想。」看著貴人從狂烈而精氣十足到最終衰頹,彷彿看見人生縮影,「站在病床側,我自問人生還有什麼不能放下呢?這樣想來,或許二十六歲那年,我已經老了。」

     「那一年,忽然在青春年少裡醒來,忽然更明白,在我看似理所當然的路程上,有什麼我不願意輕易放棄。」三十而立的江明親,在向博物館邁進的路上,悄悄告訴自己。


~~看完好感動~~~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薇薇安的夢色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