風和日麗ㄉ下午~走~我們一起寫生去~
剝皮寮是台灣台北市的地名,位於老松國小校園南側,範圍為今萬華區廣州街
康定路及昆明街所包圍之街廓。
「剝皮寮」之名始於戰後時期,且「剝皮寮」的地名由來有爭議,其來源有二說,
根據《台北市志》:「艋舺有北皮寮街,又稱剝皮寮街,北皮寮後有一池
應是殺牲製革所在,所製成品不外乎皮箱、枕、鼓。」
意即剝獸皮而得名。但是據地方耆老所言,剝皮寮乃因清朝時期福州商船運進杉木,
在此剝去樹皮而得名。
現鄰近康定路、廣州街交會口一帶的路段,則因早期發展為煤炭販售散地而通稱「土炭市」,
當時曾是商業交易熱絡的街道,擁有不少精緻洋樓房屋,
該街道約成形於1850年代的台灣清治時期,而台灣日治時期實行「市區改正」
將原本窄小彎曲的道路拓寬、拉直,自清朝至今,仍保有初期開發的空間特色與都市紋理。
除了有歷史背景之外,該街道亦為唐景崧力主台灣民主國,發起台灣仕紳遊行的起點。
因為該長約數百公尺的街道從日治時代後期乃至於1945年之後,
都列為老松國小的校地預定地且不能增建改建,
因此混合著閩南式及西洋巴洛克式的獨特建築意外被完整保留。
北市政府教育局於2003年8月成立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,對於剝皮寮古蹟保存再利用。
2004年,該街東段部分整修成歷史街道區;緊鄰該國小的西段部分,則於2009年完成修復。
電影《艋舺》取景的「剝皮寮」老街位於康定路173巷。
由於電影賣座,許多影迷,尤以青少年來此朝聖,遊客暴增成為台北市最熱門的景點之一。
沒想到多次ㄉ寫生經驗, 畫房子終究是罩門~
眼裡看到ㄉ喜愛風景~
畫出來ㄉ房子還是很不滿意, 下次還是畫樹就好啦~~~~
老師畫ㄉ就是不一樣, 前景/中景/遠景~樣樣具備~
這天辰辰&弟弟被爸爸帶去烤肉~
過ㄌ一ㄍ輕鬆愉快ㄉ午後~